《[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全本免费阅读
李治的脸上顿时闪过了一抹意动。
以天后之名提起科举糊名,在下一次科举取士中,直接将答卷之上的名字籍贯统一隐去,在他听来,当真是个极有诱惑力的项目。
南北朝至隋唐,中原战乱数百年,直到隋朝才出现政权的大一统,却也仅仅维系了两代,便又重新回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到了李唐重归一统。
就算有他父亲在世之时树立的种种秩序,有各方羌胡在李唐三代延续中不断被平定瓦解,世家大族对于皇室天威的尊重已远不如汉朝。
五姓七望女在联姻场合下的尊贵程度尤在公主之上,正是其中一条外在的表现。
而先帝和他颁布的氏族志姓氏录等物,就是希望削减其影响。
但即便……
即便李唐统治江山数十年,在社稷稳固上远胜过前朝,一条条诏令也已将皇室推举向了更高的位置,李治依然觉得,这些专擅于投机倒把的世家勋贵其实并不觉得李唐能够传上十代百代,而是继续将他们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事之上!
这让他不得不去考虑,比起此前的打压关陇、扶持关东——
或许直接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的力量,会比权术制衡更为有效。
只要他们无法把控住官员上升的通道,无法让朝堂之上怎么用都是有姻亲关系的人,他们便不得不对着天皇的种种举措服软,不敢再拿出那等盛气凌人的架势。
另一个促成李治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正是太子李弘的性格。
但凡李弘有阿菟一半的果敢,李治可能都不需要如此着急于做出这样的改变。
偏偏这个儿子在循规蹈矩地处理政务批复上的本事尚可,却始终少了几分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样的性格若是做个太子,还能说让皇帝放心,知道他绝不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篡权谋逆的事情,可若要让他继承大统,那真是个不小的麻烦。
起码得先给他留够文臣武将,确保内政外政的交接不会出现问题。还得防止他被那些贪得无厌的世家所裹挟,让李唐基业毁于一旦。
若能将这个打击世家的决策,放在对外战事刚刚以大胜告终的关键时候推行,而不必留到下一位皇帝接手大业之时,留给弘儿一片清明的社稷局面,或许真能让江山稳固,代
代昌盛。
一想到这样的好处李治便已觉得这科举糊名之事合该取代此前的吐蕃战事变成放在他案头的头等大事。
也正如皇后所说当下的时机并不仅仅好在外忧解除还在灾情治理需要更多的有才之人。
在此关头发起倡议倘若运作得当的话还能得到民间的声望助力。
只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朝廷取士的路径出现了变更世家大族绝不可能坐以待毙放任他做出这样的改变这样一份差事势必要发起一番抗争!
不过他倒是不怕这个。
在诛杀长孙无忌之事上他就已发觉皇权和相权之间终究还有一道巨大的沟壑只要他能用好皇权的威力也有一批完全忠诚于李唐的臣子便绝不需要担心这样的反扑。
就算真造成了什么麻烦也总有新的人手能够填补上来。
他是在想他到底是不是要为了规避掀起的风浪也为了在局势不妥的情况下随时中止这项计划接受这个“由天后发起此事”的建议。
一项政令风险大的同时收获也必然很大。
他的头风病症让他被迫选择了由妻子处理政务又开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但他不会忘记天后的权力该当是由天皇赋予的而不像是如今这般……
就算李治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或许让朝堂之上只有天后一人处断政务她也会将这下头的权势博弈给处理得很好。
那么一旦这个科举糊名的谏言由天后提出又如同这铜匦上书一般被顺利推行那些因为这份创举而得到入仕机会的人恐怕不会因此感激于放任这项政令推行的天皇只会向着敢于站到台前和世家叫板的天后。
从天子门生变成天后门生。
李治下意识地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改变。
大唐的兵权已经随着安定的崛起
难道这朝堂之上的声音也要全部归附于天后门下吗?
这让他这位天皇情何以堪!
“陛下在犹豫什么呢?”武媚娘忽然出声“您也别怪我将话说得难听安定前阵子在朝堂之上训斥郭待封所说的一点也没错。”
“平心而论若是他只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能在
评级之中被归入上第吗?”
显然不能。
显庆四年的这一次科举正是李治在头风剧烈发作之前的最后一次亲自试举。
彼时的李治正当大权在握的意气风发所以对于为大唐死战而亡的将领后人自然不会吝啬于一个破格的提拔。
可就像郭待封在从征高丽之时所拿出的表现一般以这等方式跻身上流的仕宦之后根本无法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才。
这让人不得不去想将领与官员之中已少有隋末的群星璀璨是不是也正是因为到了方今时局之中比起能够安邦定国的能力家世背景已经成为了其中太过重要的品评条件。
“不我没有说这个糊名的建议不当提出……”李治目光凝重地看向手中的这份谏言其中改辟立新的决绝愈重。
做这件事必须要做!
但这办事的方法却该当由他来定。
“我明日便召起朝堂议会……”
“陛下”他刚一开口武媚娘就打断了他的话。
李治抬眸对上了武媚娘颇为关切的目光“您真的已经做好和世家名门完全割席的准备了吗?”
这话一出他的声音当即停在了喉咙口也让他的眼神闪烁了一刹。
是啊他被和早年间一脉相承的想法驱策
这个决定看似只是给科举提供了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却无疑会是挥向世家的一刀。若这把没有刀柄的刀直接握在皇帝的手里谁也无法确定这些自诩有资格推动潮流的世家到底会不会将所有的不甘直指李唐根基而来也让其反过来先一步扎得他满手创伤。
武媚娘继续发问:“若是朝臣在堂上意图驳回此举您也做好如同安定一般辩倒群臣的准备了吗?”
李治皱了皱眉:“……”
他听得明白这句话与其是在说他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底气与口才还不如说是天后在问他在这场激流勇进之中他的身体到底能不能够支撑得起这样的消耗。
若是当他和臣子像是当年废王立武一事那样针锋相对他却因为风疾忽然发作的情况直接倒下去只怕场面要没法看了。
如此一来无论是从随时
可以缓和局势,还是从达成目标的效率上来说,由天后来代为推行这项改革,好像都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前提就是,他能接受最后的结果。
李治犹豫了一瞬,在重新开口的时候已经换了一个问题:“那是否要让太子协助你办妥此事?”
武媚娘不太意外会得到这样的一句问询,甚至无声地松了一口气。
比起直接否定这出科举规则的大改动,比起他还是坚持己见地想要由自己来做这件事——
只是想要让太子参与到此事当中来,可真不能算是什么麻烦事。
也好说服得多。
“陛下,在外人看来,太子与您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由您亲自出面宣布此举,和您指派弘儿协助我办理此事,有什么态度上的区别吗?”
李治正琢磨着这其中的门道,忽然又听武媚娘多说了一句:“此外,皇帝就是皇帝,太子就是太子,陛下您想要为弘儿提前铺路不假,却不该想要让太子的威望凌驾于皇帝之上。”
“东宫的人……会有想法的。”
李治神情一怔。
这后面的那一句话,比起前面的那条理由还要正中他的要害。
是了,天后的威望再如何与日俱增,那也终究是天皇的妻子。可皇帝病弱,若是新一批的科举学子因为糊名制的缘故变成了太子的门生,那这其中让位于后辈的态度简直太过明显了。
但他还不想从皇帝的宝座上退下去,像是他的祖父李渊一般,在这蓬莱宫中做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在这一刻,他脸上清晰可见的变化完全没有逃过武媚娘的眼睛。
呵,皇帝果然是对于权势最为敏感的生物。
从他一旦恢复体力就想要用田猎来证明自己体力尚佳一样,无论是安定还是太子,在权力的争夺中,都是他的敌人。
但这也正方便了她以天后的身份,将这份特殊的职务抓在自己的手中。
李治恍惚了一阵,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诸事有劳媚娘了。”
这话说出口的瞬间,意图通过打击世家以集中大权的野心澎湃,和他受制于身体和名声不得不先做一个旁观者的无奈,在头脑里形成了鲜明对峙的两极,也让他在问出下一句话的时候,怎么听都少了几分
底气:“不知媚娘打算将此事如何提出?
武媚娘含笑回道:“陛下大可放心,我对此已有些想法了。
……
在三日后的长安城中,先是冒出来了一条好像重要,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的消息。
天后有意,自武家子弟之中遴选出一人,承袭周国公的爵位。
而周国公,正是天后生父武士彟的追封。
……
“听说早年间天后相继将武氏宗亲贬谪在外,想将这个爵位交给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结果这小子不争气,先掺和进了李义府的事情里,后被大食王女给看上,留在了域外和亲……现在倒是还得便宜那些在岭南长居的家伙。
杨思正刚说到这里,就挨了李弘一个冷眼。
他连忙赔笑道:“我并无对天后不敬的意思,也没觉得我们杨家有这个出嗣子的可能,只是觉得,那几个武家人既目睹了生父被流配贬官身死,又在岭南这样的偏远地界上这么多年,有何资格做这开国公呢?
谁听了都得摇头的。
李弘朝着杨思正脸上看去,觉得对方说是说着什么弘农杨氏无法凭借着外祖母的关系出这个嗣子,实际上,若是让他们分一个人出来姓武,他们绝对愿意。
之前让他去找安定讨要军粮这件事他办得很不利索,但这等继承爵位的好事,他肯定能铆足了劲顶在前面。
同在此地的东宫门客显然也都看得出杨思正的小心思。
可不知是不是因为杨思正好歹对他忠诚,而不像是安定和其属官那般,只会往他脸上抽冷子,李弘对杨思正的“过错,还是先包容了下来。
“他们有没有资格不是你来评价的,是由此次科举评判的。
“科举?同在此地的兵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萧德昭愕然出声。
“对,就是科举。
制举啊……
萧德昭心中暗忖,看来是因为吐蕃战事结束,天皇天后不必关心边境的情况,决定下诏制举,同时开启举士选官之事,用来更换一批内政人才。
只不过,大约这个
决定做出的时间还不长还并未将其书写在明文诏书之上仅在天皇天后将太子叫到面前的时候提及过此事。
太子也不觉得此事有什么要被保密的必要便在和他们这些东宫属官的闲谈中泄露了出来。
但怎么说呢反正制举的消息往往会提前数月下达算算时间正式下令也就在这一两天了被太子提前告知于他们不算什么问题。
他便语气轻快地调侃:“要这样说的话天后是希望这些人在制举试策中一较高下了?”
萧德昭觉得有些好笑。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些从岭南回返的武家子弟可得考虑如何与礼部贡院打好关系了以便试策答卷到了贡院批复后
可想想这些人比起长安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中的学子不知相差多少萧德昭又总觉得这些武氏宗亲被喊来长安争夺这个嗣子之位简直像是来自取其辱的。
“说是一较高下可能也没错。”李弘笑了笑“此次参加制举的还不少。”
比如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武元忠的儿子武懿宗。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这两个人光从名字上来说就可以先比一比到底谁更适合承袭那个周国公的位置。
再比如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武思元的儿子武承明也在被调回长安的行列之中。
李弘不知道阿娘是不是怕这几个姓武的侄子表现不佳干脆让早已在安定手底下任职的宗楚客和宗秦客也加入了此次科举取士的行列。
反正这两人乃是武氏女所生便如贺兰敏之原本也被计划改为武敏之一样若真是他二人之中的一个拔得头筹完全可以改姓为武。
“而且按照我阿娘的意思既要让人知道武氏子弟并非全然无用不是非要依靠着天后的关系才能通过制举又要让这出选拔完全公正可信不如在此次制举阅卷中换个花样。”
杨思正奇道:“阅卷还能换出什么花样来?总不会是将这六份卷子全部交给李相来批阅吧?”
同为太子东宫属官的大理寺卿张文瓘向来办事严谨都没忍住因为这句话笑了
出来。
谁都知道,李敬玄没少和安定公主起冲突,大约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天皇陛下伴读的缘故,跟天后也有点不对付。
若是让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