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游历的日子》
《我在古代游历的日子》全本免费阅读
但是,很快,他们就没时间纠结是非对错的事了。
隔着人群,看着张贴的告示,玲珑一行陷入了沉思。
既然已经入学了,自然就要开始上课。
按照寻常的书院,以科举为重,学的自然就是儒学,像大经小经之类的,主要就是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融会贯通。
一切为科举铺路。
终南书院在这方面,算是私塾里的佼佼者,每年中举的人都不少。
不过,也因此被很多儒学大家诟病,说是都掉官眼里了,辱没了学问。
但这并不妨碍每年都有诸多学子,挤破脑袋,都要进终南书院。
毕竟,科举,是他们唯一能跻身上流的希望。
而终南书院,能将这个希望变成现实,就算不成,好歹也会接近一点。
而鹿鸣书院,走的是跟终南书院不同的路子,课目安排,也更自主人性。
并非夫子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由学生来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
也因如此,被人诟病误人子弟。半大的孩子懂自己需要什么?还不是得长者引导带着?
但这也不是没有受众,每年不乏官宦子弟就读。
同处一道的两个书院,本就是隐形的竞争关系,甚至连位置,都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都有些分庭抗礼的意味了。
不过,因着主要教导的方向不同,明面上倒也相安无事。
如果说,终南书院主要招收寒门弟子,目标就是为了科举。
那鹿鸣书院,招收的就是官宦子弟,商贾之家,少数天赋异禀的寒门,目标嘛,明面上是为了陶冶情操,再现先贤盛况。
主要学习的科目是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
岳敕神色复杂,因着掌握难度大,耗时长,似乎只有某些古老的世家还在坚持,如今大多数的新贵,也就挑了那么几样学,没说谁完全精通的。
从前文武是不分家的,下马能挥斥方遒,上马能定国安邦。
除了极个别谋士和武将,几乎所有武将,都是半个谋士,能出谋划策,至于谋士,也没说哪个不能骑马领兵的。
因为当时的能人,基本上都是世家贵族出身,从小习得君子六艺,就算不是,想方设法拜师也学得,毕竟当时的主流,就是君子六艺。
谁要不会,都不入流。
虽然有平民出头,也撼动不了这些人的地位。
结束了多国混战,往后就是朝代更替,国家趋于统一,只有边境有局部战争,虽然外族偶有骚扰,但也没能撼动中原江山。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倾向于发展内政,又因着科举制的诞生,动摇了世家垄断的地位,寒门崛起。
寒门子弟入朝为官,冲击了官宦子弟的生存空间。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哪怕世家门阀依然教学六艺,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在朝堂与寒门争夺,就必须多花功夫钻研内政,久而久之,也就疏于武艺了。
文武之分,初见端倪。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费心思学君子六艺,那真就是逆流而上,纯纯陶冶情操了。
唉,孟寅看了也是直摇头,他倒不是为自己进了个没有前程的书院感到无奈叹息。
毕竟,他们孟家,世代武官出身,谋个承荫的小官当当,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要他想,现在都可以上任了。
他只是听说,这鹿鸣书院,有教武学的夫子,曾经还是道上有名的江湖人士,心痒难耐,这才来了。
结果一看,还要学君子六艺,他就有点萎靡不振了。
齐博文脸都绿了,根基最浅的他,从来没学过这等高雅艺术。
启蒙也是照着科举的路子,学的儒学基础。
非要在六艺中选一门的话。
他觉得自个最多能在数上勉强一试,但想也知道,君子六艺里的数,也不是简单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国子监还专门开设了算学,这是要单独拉出来钻研的。
哪能是随随便便就精通?
他连经典《九章》都一知半解。
但其他几个,他也只有一些浅显的认知,还不知道书院里的夫子实际要怎么教,学到什么程度。
回头要是跟不上进度该如何?
这让他对未知的课程,产生了一点点的畏惧心理。
孟兰达就没想那么多了,她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尤其是男人要学的东西。
他们藏着掖着,讳莫如深,不让女孩子触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她想知道,所以她来了。
对于她而言,学到一点,就会离解开那样的疑惑更近一点,所以,看到张贴罗列的课程,她反而有些跃跃欲试起来。
玲珑则是回忆着老爷爷说过的“常识”。
君子六艺,出自《周礼》,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后两者,书和数,是小艺,也就是入门课程,都是要掌握的。
写字传达信息,算数计得军需。
前四者,是大艺,属于进修课程,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天赋选择侧重,但一般都是要会个样子。
其中射和御,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不同的要求。
从前的射,是射术,一种代替械斗的文雅活动,样式花哨。
流传下来的射术有五种,区别就是射箭数量的多少,钉在靶子上的位置,有一箭穿心,三箭尾随,四箭排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