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开医院(明穿)》
《我在明朝开医院(明穿)》全本免费阅读
首先,她需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来清洗伤口,但由于条件限制,她只能暂时用冷却的白开水来代替。因为目前市面上的盐多为粗盐,含有杂质,并且价格不菲。
第二是消毒液的问题。在现代,络合碘是常用的消毒剂,但在当前环境下无法制备。卫斓转而想到了75%的医用酒精,这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品。她知道,只要有初始的酒和蒸馏设备,就能自行制作。幸运的是,蒸馏装置的设计图纸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中,她有信心能够成功复制出来。
第三,纱布的问题相对简单。这里的人们用纱布做蚊帐,卫斓床周的纱帘就是纱布材质,她可以将其改造成医用纱布。
最后是无菌术。高压蒸汽灭菌法她无法做到,只能暂时用水煮法来将针线和纱布灭菌,晾晒干后放在干净的地方保存。
卫斓在纸上详细地写下了她的计划,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在卫斓精心策划好后,刘明义回到了家中。
卫斓急不可耐地向他展示了自己的计划,她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设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刘明义放下手中药箱,耐心地听着卫斓的每一个设想,然后一一回应道:“桑皮线、针与纱布,此等物事,皆非难事。”
卫斓问:“桑皮线?是指桑树的皮吗?”
刘明义微微颔首,眼中掠过一抹笑意:“正是。此桑皮线乃取自桑树根皮,去其表面黄皮,留其内洁白柔软之纤维层,经锤制加工,便成此细线。”
他继而细细解释道:“将此丝线置入装有药水的小瓶中,保持其湿软,用时取出,在沸水蒸汽上薰蒸片刻,细线便绵软如新,穿入细针,即可缝合伤口。”
“再者,”他补充道,“此细丝随伤口愈合,自会融入肉中,与人肉合为一体,无需拆线。”
卫斓惊叹道:“这不就是可吸收缝线嘛!在这个时代竟然也有这么先进的技术。”
她之前用桑皮线给丹大哥缝合的皮肤,还想着过几天要给他拆线,现在看来不用了。
但对于大量烧酒的需求,刘明义感到有些困惑。
“这是为了消毒。”卫斓简洁地解释道。
“消毒?”刘明义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有些不解。
卫斓便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就是说,伤口如果沾染了污物,用烧酒清洗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刘明义听罢,恍然大悟,拍手道:“原来如此,春秋时期《五十二病方》中便有记载,用酒冲洗狗咬之伤,可止痛且促其愈合。然以酒处理寻常伤口,似乎过于奢侈了些。”
卫斓正色道:“任何伤口要是处理不当,就会感染,局部感染要是控制不住,便会蔓延至全身,那时便不是消毒所能解决了。”
刘明义疑惑道:“感染?此言何意?”
卫斓答:“伤口红肿,流出黄色脓液,便是感染。”
刘明义若有所思,卫斓所言之“感染”,便是指那肿疡。
但他仍然不解“消毒”二字的含义,于是继续追问:“你方才言道,凡伤口皆需消毒,莫非是说,每一处伤口皆有毒?那这毒又藏于何处?”
卫斓轻轻叹了口气,扶了扶额头,心想明义这个古人真是个好奇宝宝,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似乎要问个水落石出。她该如何向他解释细菌的概念呢?如果告诉他每个人身上、空气中都充满了细菌,不得颠覆他的认知?
还是慢慢来吧。
她斟酌一番,尽量简明扼要解释道:“毒,可以理解为那些能伤害身体的物质。比如狗咬了人,狗嘴里的污物;人受了伤,伤口沾染的尘土和脏物,这些都可能带来伤害。”
明义又问:“这些毒,烧酒皆能解吗?”
这个问题问到关键了。
卫斓笑道:“并非全部,但烧酒能清除大部分有害之物,这就够了。”
明义点了点头,他看到纸上“烧酒”二字后面有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奇怪的图形,问道:“这是何物?”
卫斓细细道来:“这是蒸馏装置,简单来说,就是把酒里的水分蒸发掉,留下更纯净的酒。”
刘明义肯定道:“你所言,正是制作烧酒的法子。”
卫斓有些不敢置信,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你这里有蒸馏装置?也就是说,烧酒是通过蒸馏得到的?”
刘明义笑了笑,语气轻松:“正是。《本草纲目》中有载,酿酒得浊酒,经多次过滤后得清酒,收集清酒之蒸气,便可得味极浓烈之酒露。”
卫斓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佩服之情,她看着刘明义,只见他对于所读的医书仿佛能够倒背如流,每遇疑难,总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反观自己,看了半天《本草纲目》却还没学到关于“酒露”的记载,不由得感到一丝惭愧。她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勤奋好学,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
刘明义接着道:“村中李厨娘在老唐酒楼操持,专责酿酒,我可前往借器具。”
不一会儿,刘明义便回来了。他的左手环抱着酒坛,右手拿着一顶圆顶形的铜盖子和一根铜管,看起来像是古代的炼金术士。
他在灶上架起铁锅,将铜盖子和铜管组装起来,形成了一个简陋的蒸馏装置——天锅甑。
卫斓凑近问:“这怎么煮?”
刘明义将清酒倒入铁锅中,又舀了几勺冷水放入铜盘里,示意道:“燃火加热,酒气将在铜盖上凝聚,继而顺铜管流出,便是烧酒了。”
这正是运用的酒精沸点(78.5℃)低于水(100℃)原理的蒸馏方法。
她兴奋道:“这就是蒸馏!这个装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刘明义回答:“元时。”
卫斓感到震惊,她以为蒸馏装置是现代的专利,没想到早在元朝人们就已玩转这门技艺了。
她开始生火,眼睛紧盯着那跳动的火焰。由于没有精确的温度控制装置,她只能靠人工调节,火旺了就用灰浇灭一些,铜盘内的水热了就换冷水。
她问刘明义:“这清酒多少度?”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