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
《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莫名其妙度过了旬假,学生们陆陆续续开始回到书院,继续读书。
刘卜温和汪启元两位同学却突然请了假,说是要去趟府城。
童启没在意,简单问了几句,听说是家里有事,便批准了。
可谁知过了几日,河南府境内却骤然流传起一则民谣来。
颇为耳熟。
继本叔站在安保室里,一字一句的跟童启转述着,小心翼翼。
“汪家绸缎庄,梦中神仙指,知府清如水,家产全捐之,神仙保佑在,大造化将至,知府喜眉开,民生得添彩……听说这句子都是从府城内传过来的,估摸着现如今整个县城应该都已经知晓了。”
童启:……
我勒个去,这硬拗的民谣风格,和我平时讲课时举例的那种类型好像啊?
原句是“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了娘啊……”
哪个人才改成了这种四五句啊!
还有,汪家绸缎庄?那不是汪启元家里吗?
发生什么事了?
他一个激灵清醒过来,赶紧让继本叔下山细细打探,这才知道自己的两个学生竟然偷偷背着他,干了一件大事!
原来,自县衙书簿联合权贵妄想吞并汪家绸缎庄,甚至抓了汪家家主,希望以此逼他们就范后,汪启元便和刘卜温连夜卷走了所有资产、布匹及合作方名单,然后一股脑全捐献给了河南府的知府大人——木奎盛。
用的便是家父梦中梦到了神仙,言说知府大人将来必有大造化,乃举世清官,值得追随,于是便想要沾沾福报,积累阴德这样的离奇理由。
谁料知府大人还真信了!
对方一贯贪财,在整个河南府那都是出了名的,闻此大喜。不仅接下了汪家所有资产,还特意书信一封以作嘉奖,嘱咐伊川县令章明浩要好好对待汪家。
此事被“民众”听说后,编作歌谣,大肆传播,瞬间吓坏了县衙典史,转头便添油加醋将其转告给了章县令。
章县令知晓自己家书簿胆子那么大,竟然敢联合当地权贵,陷害商人,用的还是“莫须有”之类的理由后,顿时怒不可遏,当场就将书簿隔了职、下了狱。
不仅无条件释放了汪家家主,还倒赔了他五十两银子,作为压惊。
这一役,汪家大获全胜,第一次书写了“舍得一身剐,敢把官员拉下马”的成功典范。
而作为搅弄核心事件的华夏书院弟子们,也由此声名大胜,在整个河南府权贵阶级中,彻底出了名!连带着童启的声望影响点数,都直接上涨到了4%,不可谓不厉害!
童启几乎瞠目结舌听完的整个消息,顿时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
这群小子……
这搅弄风雨的路子,不就是他之前给学生们讲过的冯亭献上党,借力打力的故事吗?
合着他们这是直接套用了啊?
关键用就用了,为什么要借着神仙的名义?还搞的迷信这一套,传出去,我们学院还像是读圣贤书的样子吗?这是彻底朝着玄学的方向一路疾驰了啊,拽也拽不回来!
如此大的动静,瞒也瞒不住。
汪启元和刘卜温显然也没料到会如此轰动。
回来见到童启后,那是一个可怜巴巴,低着头,等待着训斥,可没想到山长却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而温和的问道。
“你们这的确是狠狠出了一口气,知晓知府贪财且迷信的弱点,并根据此点,借力打力,以势压人,很好。但结果却不算太精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汪启元,你们家世代从商,做布匹生意,现如今将家产一股脑捐给了知府,那以后,又打算以何为生呢?”
汪启元惊讶抬起头,见到童启担忧的看着他,忍不住心中一暖。
“山长不埋怨我借书院的名头,处理个人私事吗?”
“那有什么可介意的,能用自然得用,只要是用在正道上,书院本身就应该是你们的底气啊。”童启随意说道。
君不见,现代多少名牌毕业的大学生,靠着一个学校的名字找工作的,哪怕是喂猪的,顶着北大、清华的名头,不也照样比一般喂猪的要出名厉害?
学生、书院,本就是互相成就,互相借力。
这是无法辩驳的事。
他说的轻松自然,可在两位学生听来,却如闻佛音一般,感动不已。
从古至今,只听说过私塾、夫子借学生的名气以此扬名的,还从未听说过学生在未成名之前,能得到书院、山长站出来替其撑腰的!
要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师权在这个年代,可如同父权一般,不容冒犯半点。
寻常书院若因为学生沾上半点污名,那分分钟就是劝退的结果。
可童启说出的这番话,却几乎是在逆着潮流和大众认知走,令汪启元和刘卜温,感受到了罕见的身后有人的安全感。
“我也不知道,家中的未来要如何,但能保住一条命已经是万幸,不敢再奢求其他,家里的资产还剩一些,足够过日子了,山长,我打算快点考取功名,只有拥有功名,才能护住家里,不再遭受这样的委屈。”
汪启元握住拳,郑重其事的讲道。
单纯的少年,在经过这件事之后,眼中多出了一些清醒与执着。
童启心疼的拍了拍自家学生的肩膀,过了一会儿,才问道。
“这样,你父亲虽然不能再做绸缎生意了,但其他布料不知道感不感兴趣?我这里有一些农作物的种子,打算购入一些学田来支撑书院的日常开销,需要人帮忙种植,若是我能提供种植方法……”
汪启元瞬间眼睛一亮。
“是我们身上穿的这种吉贝吗?”
“吉贝?”
童启点点头,这个时候的棉花似乎的确叫这个名字。
他想了好几日,所有的个人面板点数里,最不好升的就是学生后续发展、校园环境、声望影响这三个方面。
而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却可以试着提高一些。
大奉朝一贯喜欢文人,对于学田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童启正好也想借着这些机会,种一些值钱的东西出来,充作研究成果。既可以多赚点钱,又可以让学生用来勤工俭学、观察实验,于是便盯上了沧澜山下不少闲散的良田来。
汪启元万万没想到,还能有如此转机。
校服刚发下来的时候,汪父其实便试探着打听过,能不能在北方种植点吉贝,做布匹生意,可得到的却几乎清一色都是,此物只能在南方种植的回答!
若是山长真的能解决种植的问题,那节省下来的运费和人工,可远远比绸缎生意还要暴利的多的多!
他赶紧回家跟父亲说了这个好消息。
果然,汪平川激动不已,当场便坐着牛车,来到书院,和童启签订了合同。
两方承诺,以一半一半的出资方式,买下沧澜山下50亩的良田。童启和书院负责提供种植方法、农具及科学观测,以确保棉花的收成,而汪家则负责雇人种植、采摘、卖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